-
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体育领域各项事业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运用、中国实践与时代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词之增,层次递进、境界日新,为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战略目标、增添了强劲动力。深入领会“进一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更高水平、崭新内涵、更高要求、更加突出重点四个维度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新时代意蕴,对于新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 “进一步”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
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余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国体育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开创性成就,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是十八大以来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意味着体育各领域各方面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要立足“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
1.1 更加彰显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高”
-
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新时代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加明确,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1]。党和国家高位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滚动实施,多部委联合发布《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并得以贯彻落实。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2]。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至79岁,比2023年提升0.4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第4位[3]。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激增、健身需求升级、康养休闲需求多样,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相继出台,形成了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叠加效应[4]。《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做到“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为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改革提供了遵循、锚定了目标。面对现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均不优等问题,通过进一步健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加快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发展等,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眼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水平之“高”,为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奠定基石[5]。
-
1.2 更加聚焦完善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之“新”
-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可比性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一直沿用“举国体制”,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我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连续7届奥运会奖牌数与金牌数位居前三。进入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逐步形成,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运动员获得194个世界冠军,共创19项世界纪录,巴黎奥运会取得境外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7]。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有待完善,开门开放办竞体的创新性举措还较为缺乏,新型举国体制的协同能力、市场与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趋势还不适应[8]。需要不断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探索构建地方、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竞技体育的体制安排,形成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要素市场。深化奥运项目协会改革,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分配方式,发挥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有效调动社会力量,聚资源、添动力、活机制、补短板、强弱项,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竞技体育,发挥“上下一条龙、全国一盘棋”的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坚持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不断创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一步丰富其理论内涵和实践举措,让新型举国体制不断焕发新活力、迸发新动力。
-
1.3 更加注重现代体育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之“全”
-
体育产业是推动体育发展、助力经济增长的有力载体。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加速了体育产业的升级换代。我国已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体育用品制造等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36 7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4%[9]。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体育本体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例如,贵州“村超”“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兴起,带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村超”赛事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950亿次。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25.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7%[10]。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仍面临体育市场主体不够多元、体育市场活力不够充沛,激活体育消费潜力仍不充分等问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首,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提出了要求。面向未来,要全面拓展体育产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继续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服务、体育媒体传播等体育本体产业发展规模,更加注重其与旅游、文化、休闲、康养、展演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体育产业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进发。
-
1.4 更加着眼体育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之“深”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体育文化是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总则第1条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彰显了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工作的显著成效,新时代体育文化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深入人心。武术被列为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日益提升。对标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任务,体育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面临多重挑战。体育文化产业体系与文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国际化迈进。原创性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匮乏,难以较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体育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11]。“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文化传播体系[12]。建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体育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各类体育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以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软实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
1.5 更加突出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网络之“广”
-
体育是人类的“通用语言”,跨越种族和国别,超越对立与纷争。一直以来,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都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闪亮“名片”。从体育外交打破新中国外交封锁,到新时代我国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世大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体育成为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载体。其中,元首外交向世界传递着友谊与善意,体育人文交流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入了强劲活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力量[13]。以哈尔滨亚冬会为例,共吸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 2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数量均创历届亚冬会之最[14]。当前,在国际政治环境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面对动荡不安的外部世界,进一步扩大体育发展的“朋友圈”,以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促发展,作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育文章”,成为新征程上深化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战略之举。要通过发挥体育在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国际安全协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体育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选派体育人才赴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拓展与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间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推动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际体育关系格局,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体育秩序,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体育发展、中国精神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
-
2 “进一步”意味着崭新内涵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
未来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15],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面对”给体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把握新征程党和人民对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新要求。
-
2.1 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提出新要求
-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体育之变的特征更加显著,为体育强国建设平添了更为繁复多变的政治背景。国际局势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分化态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持续累积,增加了我国对国际体育组织动态和全球体育发展趋势准确预判的难度。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项目设置进行调整,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受到影响,我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遭遇的限制性规定呈增长趋势。在国际体育组织的架构内,中国籍委员数量有限,影响了我国体育在全球舞台上的有效发声。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队在兴奋剂检测方面遭遇不公对待,检测频次远超其他参赛国家[16]。国内改革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取得长足进步,我国经历了从体育弱国向体育大国、奥运强国的伟大转变,并正在向体育强国迈进。但总体上讲,体育发展仍处于由大变强、攻坚克难的重要关口,“三大球”竞技实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还存在突出短板。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体育治理效能,这是加快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7]。
-
2.2 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带来新机遇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8]。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改变了体育发展的样态和场景,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19]。深化体育领域改革亟需进一步聚焦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以新兴技术手段、大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开辟竞技体育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新赛道,实现数字赋能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体育产业新空间新能级,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助力。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驱动体育产业内部发生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变革,体育产业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面向未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必须更加注重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多元化、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资金支持、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体育产业生态系统。重点培育和支持体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挥体育助力低空经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冰雪经济的优势,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持续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
2.3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新要求新期待给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赋予新使命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体育元素,就是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愈发丰富多元,追求个性、放松、休闲、解压、时髦成为体育发展的“热点词汇”。居家体育、线上体育、智慧体育悄然兴起,成为实现“天天想健身、处处能健身、人人会健身”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安排资金23亿元,支持地方建设了1.7万个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项目,大幅提高群众健身的可及性和普惠性[20]。同时,开创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空间、新模式,推行建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运用“互联网+健身”“物联网+健身”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化、场景智慧化、运营数字化,探索形成全新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要精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推出更多体育惠民的政策措施,加大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用好“金角银边”建设更多群众家门口的健身场所[21]。进一步强化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体育资源向基层、农村及边远地区倾斜,把赛事办到社区乡村和群众身边,推动体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体育、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确保体育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22]。
-
3 “进一步”意味着更高要求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要有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体育改革实践也提供了宝贵启示。总结和运用好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良策与经验,需要始终把握深化体育改革的大原则、大方向、总目标、总任务,以更高要求推动新征程体育改革行稳致远。
-
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体育改革全方面全过程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3]。确保体育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体育发展就取得显著成就;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管党治党出现宽松软现象,体育发展就会遭遇困难和波折。要持续强化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金牌路上党旗红”,注意加强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党建工作,坚持“一场比赛一个党支部”,锻造“支部建在运动队上”的优良作风,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完善党组织设置架构,推动党组织功能全覆盖。明确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建引领基层体育发展,加快基层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形成“党建统筹统领”格局,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促进基层党建与基层体育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党建第一责任、最大政绩与体育发展第一要务深度融合。
-
3.2 突出问题导向推进体育改革发展
-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4]2024年体育强国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在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中实现新作为”[25]。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是新征程上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中,要找准竞技体育发展中技术装备、关键软件受制于人的瓶颈,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把准群众科学健身、智慧健身、就近健身存在的短板,着力破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下沉增效不够等问题;瞄准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和融合作用还不强等问题;盯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高层次人才缺乏、体育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以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为目标,增强体育改革实效[26]。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动态过程,深化体育改革进程中不断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直面痛点难点问题、破解焦点热点问题,牢牢把握体育发展的战略主动。
-
3.3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体育改革
-
新时代以来,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影响也更深远,这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特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制度”作为与改革密切相关的高频词出现了187次,位列全部高频词第二,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制度建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强化体育领域制度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总体谋划,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中国体育之制”推进“中国体育之治”。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要将党和国家推动体育发展的各项制度落实落细落到位,特别是要进一步激发基层体育治理的创新活力,将基层体育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制度机制层面,形成可持续、有影响、易推广的发展方式。在此方面,贵州乡村篮球赛事依据政策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依靠全民参与形成路径保障,依托当地特色凝练独特优势,依赖品牌策略提供有力支撑,因地制宜打造了乡村体育赛事的特色品牌,形成了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基层体育发展制度[27]。此外,着力做到体育改革发展中全局和局部配套联动、供给和需求统筹平衡、治本和治标深度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互促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反馈,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
3.4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体育改革
-
法治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体育领域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推动我国体育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体的底气更加充足、动能更加澎湃。特别是时隔27年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共12章122条,相较于旧法新增和改名扩充章节占总章节数近2/3,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28]。“十五五”时期,要更加注重依法治体,切实做到以体育法治保障和推进体育改革,在体育改革中完善体育法治,不断提高体育立法的质量和水平。深入贯彻落实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全民健身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的修订及立改废释工作。通过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体育行业的管理行为,加大体育行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做好体育仲裁工作,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体育行业从业者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体育领域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体育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3.5 增强体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本质上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变局部变革的“盆景”为全景式、集成型改革的“风景”[29]。要注意增强党委的引领力、发挥政府的推动力、开发社会的想象力、提升基层的创新力,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体育改革,形成体育改革“一股劲”,加强各项体育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致力于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体育行政部门与市场主体的关系,走出“放乱管死”的泥淖,更好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打造“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处理好体育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注重培育体育消费新群体、激活体育消费新动能,又加快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处理好体育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涵盖参与人群身体的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特别是大型赛事活动举办、高危体育项目活动开展、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纵向上注意央地之间的协调协作,既强化中央政策导向性和资源统筹力,又赋予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体育的制度创新空间;横向上实现东中西不同地区间的协同互动,摆脱“一刀切”的政策惯性,引导发达地区体育技术、资源等向欠发达地区溢出。项目上推动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等协同发展,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体育领域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基石。
-
4 “进一步”意味着更加突出重点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意味着更好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30]。要进一步把握好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战略支撑、关键动力、必然要求与普遍形态,确保改革更有针对性、重点更突出。
-
4.1 首要任务: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发展的“硬道理”。有研究认为,高质量发展之所以为“高”,在于遵循发展的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的规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明显提升发展的质量优势[31]。要更好立足奥运备战新周期、后冬奥时代、“十四五”收官之年等新阶段的新特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量的快速增长向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结合转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动态化、差异化、多元化、定制化的体育新需求,减少无效或低效供给,让群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充分地享受体育改革成果。做好《“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加科学的全民健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发挥体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气的时代价值,以改革添活力、聚合力、强动力、增能力。
-
4.2 战略支撑:一体推进体育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明确体育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管理一体协同、政策一体设计、资源一体配置、载体一体贯通的战略思路,深化体育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应用,完善体育人才工作体系[32]。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五育融合培养体系,落实深化体教融合要求,提高体育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体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体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努力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体育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紧紧依靠人才、真诚吸引人才、精心培育人才、主动服务人才”,激发他们想干事的愿望,赋予他们能干事的权利,提升他们干成事的能力,构建现代化体育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
4.3 关键动力: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发展
-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支点在“新”,“爆点”也在“新”,其实质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体育发展转型升级、创新体育资源要素配置中形成的全新技术、要素、动能和业态[33]。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实现全民健身智能化、运动训练精准化、赛事运营智慧化、场馆管理数字化、体育消费体验个性化,推动数字体育、智能场馆、先进健身装备制造提档升级,促进体育大数据资源体系采集与使用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加强体育数据分析和体育信息收储管理,加快体育算力技术研发。促进各地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化、集约化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打造全国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构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库,加大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根据用户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需求制定配套的训练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服务,普及推广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
4.4 必然要求: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为了农民,深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道理[34]。面对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加快乡村体育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3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健身设施”[36],为促进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政策、资源、经费、人员的均衡配置、合理配置,适当向处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倾斜,探索走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乡村体育社会组织执行”的乡村体育发展新路子[37]。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打破体育产业、人才、组织、技术、赛事等资源与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促进城乡体育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落实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助力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体育投资发展,不断优化乡村体育产业结构,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
4.5 普遍形态:实现体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
-
体育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恩格斯指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8]。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色是体育的底色,既是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体育发展对生态文明的重大贡献。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快体育绿道、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建设,促进体育与旅游、休闲、冰雪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山地骑行、徒步露营、水上运动等绿色运动项目,培育“体育+生态”新热点,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加快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文化、装备、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数据显示,2024—2025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约5.2亿人次,比上一冰雪季增加0.9亿人次。过去10年,冰雪产业规模从2 700亿元增长至9 700亿元,曾让人足不出户的冰天雪地,正成为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39]。聚力打好“体育+生态”组合拳,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新需求,用好特色优势资源,丰富体育产品供给,不断形成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让体绿融合的成色更足、含金量更高。
-
5 结束语
-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是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一招。这一招既有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又有历史深度、世界广度。深化体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通过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所涉及的更高水平、崭新内涵、更高要求和突出重点等新时代意蕴,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深化体育改革,既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又关切整体性、重点性和导向性,回答好体育领域为什么改、为谁改、怎样改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参考文献
-
[1] 陈丛刊,王思贝.习近平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时代意蕴与实践引领[J].体育科学,2021,41(12):39.
-
[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5-02-28)[2025-03-02].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
[3] 董瑞丰,邹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EB/OL].(2025-03-09)[2025-03-28].https://www.nhc.gov.cn/wjw/mtbd/202503/3bfb889a16c6499dba0e6c0eb2b70887.shtml.
-
[4] 陈丛刊,陈宁.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础、重点与实践[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7):43.
-
[5] 王思贝,陈丛刊,郑家鲲.共同富裕目标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逻辑关系、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84.
-
[6] 李雪颖.2024年我国运动员获194个世界冠军创历年之最[N].中国体育报,2024-12-27(1).
-
[7] 习近平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N].人民日报,2024-08-21(1).
-
[8] 彭国强.新型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形势、困境与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5):605.
-
[9] 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2024-12-31)[2025-03-02].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2/content_6995657.htm.
-
[10] 吴秉泽,王新伟.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N].经济日报,2025-02-15(1).
-
[11] 陈丛刊,王思贝.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的逻辑遵循与实践指向[J].体育科研,2024,45(5):21.
-
[12] 李书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07(6).
-
[13]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J].体育科学,2024,44(9):33.
-
[14] 王东,张士英.亚奥理事会的盛赞[N].光明日报,2025-02-15(4).
-
[1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
[16] 新华网.巴黎奥运会|世界泳联:中国游泳队奥运前人均接受21次兴奋剂检测[EB/OL].(2024-07-24)[2025-05-22].http://www.xinhuanet.com/20240724/9e9d702aa4c4482dbb95bcde8d41a517/c.html.
-
[17] 陈丛刊,王思贝.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战略意义、时代要求与实践指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4,23(12):1.
-
[18] 曲青山.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启迪[J].党课参考,2024(19):12.
-
[19]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2022-01-06(1).
-
[20] 国家体育总局.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EB/OL].(2024-09-18)[2025-03-03].https://www.sport.gov.cn/n4/n28119585/index.html.
-
[21] 陈宁.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1):1.
-
[22]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6):14.
-
[23] 习近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5(2):4.
-
[24]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
[25] 黄心豪.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体育强国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N].中国体育报,2024-04-12(1).
-
[26] 陈丛刊.全面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逻辑进路、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1.
-
[27] 潘凯凡,沈克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赛事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以贵州“村BA”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1.
-
[28] 江小涓.贯彻落实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建设现代体育强国:修法过程、增改重点和学习体会[J].体育科学,2022,42(10):3.
-
[29] 姜晓萍.从盆景到风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扩散[J].探索与争鸣,2025(1):96.
-
[30] 郭庆松.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兼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4(9):4.
-
[31] 丰子义.从“发展”到“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8):1.
-
[32] 张瑞林,金礼杰,王志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障碍、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1):76.
-
[33] 邹新娴.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探索:评布特教授团队《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一书[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6):1.
-
[34] 张占斌,王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24(11):3.
-
[35] 陈丛刊,刘云秋,梁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纾解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1.
-
[3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N].人民日报,2025-01-23(1).
-
[37] 王思贝,郑家鲲,陈丛刊.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价值审视、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23,59(1):3.
-
[38]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
[39] 是说新语.两会上的“经济”|冰雪经济:冷资源变身热产业[EB/OL].(2025-03-08)[2025-03-08].http://www.qstheory.cn/20250308/fc37f6f58baf423788bfc7d7edc52e0c/c.html.
-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的深刻内涵,更加有效推动体育改革至深至远。“进一步”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要密切围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领域集中发力;意味着崭新内涵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深化体育改革提出新要求;意味着更高要求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必须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突出问题导向,以体育领域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依法治体,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意味着更加突出重点的全面深化体育改革,需要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体育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sports reform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t is important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further”, and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sports reform to the deepest and farthest reaches. “Further” mean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sports at a higher level, and to focus on the fields of national fitness,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industry, sports culture, sports foreig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further” means a new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sports reform, and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s,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deepening sports reform which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people have put forward; “further” mean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sports reform, which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of sports, highlight problem-oriente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adhere to the rule of law, enhance the systematic, holistic and synergistic of sports reform; “further” means tha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sports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more emphasis,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mpowered by new productivity,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orts, and realize the mutual benefit of sport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