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适时提出,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近年来,全民健身正积极融入创新发展理念,以新技术的融入促进群众运动方式的转变[2]。数字化背景下的全民健身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学者们从智能穿戴[3]、元宇宙[4]、人工智能[5]等新技术角度探讨全民健身的最新发展,并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时,充分考虑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独特作用[6-9]。
-
这些研究虽然丰富,但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难以全面揭示新质生产力对全民健身的赋能机制。新质生产力是对当前新技术、新理念的大集成与大融合,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如何将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有机融入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学理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实际的技术应用与现实场景,并提出实践路径,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启示,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
1.1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内涵阐释
-
从大众体育观念的变迁历程来看,全民健身概念的变迁史亦折射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史。当前,人类已进入工业4.0的智能信息化时代,新兴技术的涌现催动着全民健身进行更深刻的变革。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适时提出,总括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征,对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从“新”(技术创新)与“质”(高质量发展)两方面来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内涵。
-
从“新”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引入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新元素。这些新元素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体现在智能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健身、虚拟现实健身体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的形式和内容,使体育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
-
从“质”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在物质层面,新技术推动了全民健身设施和装备的升级换代,如智能跑步机、智能健身镜等新设备的普及,显著提升了健身活动的质量。在本质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探索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可行路径,如晋江第二体育中心在场馆配置了灯光自助开关系统、客流分析系统等智能设施,让场馆运营更加环保,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在质量层面,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其劳动者(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具备更高的健康素养和跨学科视野,劳动资料(如运动设施器材等)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劳动对象(参与全民健身的个体及其产生的运动数据等)更加多样化与数字化。在品质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全民健身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手段,更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
因此,新质生产力从“新”与“质”两个层面全面赋能全民健身,为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理论引导与实践遵循。
-
1.2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主要特征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10]这一“三高”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主要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撑。
-
1.2.1 高技术:以科技创新重塑全民健身参与方式
-
在全民健身领域,“高技术”表现为以体育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以新一代科技融合体育实践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现代体育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全民健身的参与方式和体验模式。新质生产力的高技术特征在全民健身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人才层面,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的队伍建设,包括科研人员和数智化劳动者,他们是推动体育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产品层面,高科技体育产品的引入,使全民健身从传统的体育场所向虚拟和远程平台扩展。通过智能化设备和应用程序,体育活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加个性化及互动性强的运动体验。产业层面,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科技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传统体育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多个新兴行业,如虚拟运动平台开发和数据分析服务等。这些产业不仅提高了全民健身的科技含量,还带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多元化发展。
-
1.2.2 高效能:以先进理念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
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先进性的量化表现和基础特征。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全民健身领域也展现出高效能的显著特征,其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及体育活动策划等方面均实现了系统性优化,不仅提升了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使用效率,也显著提升了公众满意度。在政府层面,数字技术助力精准把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动态,基于科学数据分析制定合理且有效的政策规划与资源配置方案。例如,贵州利用本地云计算产业优势,打造了“贵州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平台”,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与治理提升,促进体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高效利用。在企业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健身需求偏好,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健身产品和服务,提升体育服务市场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体育场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用户行为和场馆使用情况,精准调整运营策略、优化课程资源和管理流程,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效能。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场馆管理,场馆动态调整设施开放和课程安排,减少用户等待时间,避免资源浪费,以更小的资源投入满足更高的服务需求。以高效能理念引领的体育服务管理转向,突破了传统的静态管理限制,使服务更具灵活性和响应性,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
1.2.3 高质量:以质量提升满足群众更高健身需求
-
发展全民健身是“质变”与“量变”的辩证统一体。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既包括质的有效提升,也包括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理念在全民健身服务、活动组织和体育产品供给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全民健身服务方面,高质量理念改变了传统体育服务中的“一刀切”问题。通过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例如,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课程设计着重于安全性与健康考量,而针对年轻群体的健身课程则更侧重娱乐性和挑战性。这种精细化市场划分策略不仅促进了用户参与,还显著提升了体育消费的整体品质及效益。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高质量意味着活动组织更加专业、参与体验更加优质。例如,使用先进的活动管理软件提升活动组织效率,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增进与参与者的互动和沟通,提升参与体验。在体育产品供给方面,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产品功能品质的提升,如碳纤维制成的运动器械和具有高吸震性能的运动鞋等。此外,高质量也体现在体育消费产品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上,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生产流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2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技术基座
-
2.1 5.5G技术
-
5.5 G技术(又称5G-A)是5G和6G之间的过渡技术,具有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的峰值速率,以及毫秒级时延和低成本千亿物联能力。其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将带来更为丰富和精确的健身体验。①超宽带上行通信在健身数据实时传输中的应用。5.5G技术中的上行超宽带UCBC(ultra-capacity broadband communication)大幅提高了数据上传速度和容量,使得健身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连续地上传高质量数据,可以实现更精准的个人运动数据的传输与监控。②实时宽带交互在虚拟健身和远程指导中的应用。5.5G技术中的实时宽带交互RTBC(real-time broadband communication)增强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且降低了延迟,极大提升了虚拟健身和远程指导的体验。例如,通过低延迟、高带宽的5.5G网络,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健身训练,体验身临其境的健身课程。③感知定位HCS在智能健身场馆中的应用。5.5G技术中的感知定位HCS(hybrid cooperative sensing)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和感知能力。在室内运动场馆中,感知定位技术可以精准追踪用户的位置和运动轨迹,提供详尽的运动分析报告,帮助用户优化训练效果。
-
2.2 云计算技术
-
云计算技术通过互联网提供计算资源和服务,允许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云平台上的数据、软件和硬件资源。在全民健身领域,云计算的应用愈加广泛。①体育数据云存储。云计算提供了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能够安全、便捷地存储大量用户数据,包括健身记录、健康信息等。同时,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易用性。②支持体育云活动。云计算技术被用于举办线上科学健身的“云课堂”和“云培训”,支持全民健身专家、体育明星等参加公益健身“云视频”节目,开创全民健身线上互动新模式。此外,基于云计算与云渲染技术的VR健身场景也逐渐普及,用户可以在家庭或健身房中享受虚拟互动和线上竞技,使健身更加有趣和时尚。③促进协同管理。云计算平台支持不同机构和组织在云端高效协作,共享资源和信息。例如,各地体育局、健身机构和教育机构可以在云平台上共享资源,协同举办赛事,共同推广健身活动,扩大全民健身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④多种技术集成。云计算平台支持多种服务和应用的整合。例如,舒华体育基于华为云IoT打造产品智能健身云平台,将家庭、健身房、社区公用健身三个业务板块的数十万健身设备统一接入华为云IoT,构建设备IOC实时大屏,实时感知设备的在线状态、分布、使用状态等,为产品迭代、营销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
2.3 大数据技术
-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量、高速增长、多样化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和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全民健身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分析全民健身的趋势,包括流行运动项目、体育偏好、健身时间分布等。这些分析结果可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规划健身资源、优化健身服务,并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实现资源精确投放。例如,基于大数据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已在重庆、山东、福建等9省份建设成功,集中展示体育馆、体育场、体育公园等各类体育信息,并初步建成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板块[11]。②个人运动表现分析。大数据技术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和分析个人的生理数据、运动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健康建议。通过对用户心率、步数、睡眠质量等数据的监测,用户可以获得精确的运动评估和健康状态分析报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③促进健身科学研究。大数据技术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揭示不同人群的运动规律,探索新的运动训练方法和健康管理策略。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辅助医学研究,通过分析运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2.4 物联网技术
-
物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字化,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①健身场馆的安防与管理。物联网技术整合场馆内的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等传感器,实现门禁管理、电子巡更和报警处理等功能,自动检测异常行为并及时响应。同时,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控场馆内外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自动调整环境参数,营造理想的运动环境。②场地器材维护。物联网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场馆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场馆内部设备的联动和主动检测。通过传感器持续收集设备状态数据,利用中央监控系统进行分析,以降低故障风险,减少维护需求。管理人员可以远程调整或关闭故障设备,提升维护响应速度,减少运营中断。③智能设备互联。物联网技术使各类健身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为用户打造全新的智能健身体验。例如,乐刻、光猪圈、Liking等智能连锁健身房品牌,通过“App +SaaS + 物联网硬件”的三位一体互联智能系统构建新型健身房运营体系,实现个人设备与场馆设备的无缝连接,以完整的智能健身生态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
2.5 区块链技术
-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和不可篡改等特点,在全民健身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①驱动全民健身协同治理。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为多方参与创造了可能。政府与社会力量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公平、透明地共享资源和信息。例如,新乡市联手蚁米集团、南威集团,运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全国首个“健身强国”区块链联盟链平台,在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的溯源互通、数据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此外,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有效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②构建多元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区块链技术在体育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透明度和公信力。例如,上海市推出的“静安体育公益配送”项目,通过区块链记录配送券的生成、发放、领取、使用及流转等信息,杜绝重复使用、数据造假等舞弊行为,保障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透明,有效整合社会体育服务资源。③服务标准化和绩效评估。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化和绩效评估变得更加科学和准确。所有服务操作的细节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记录和验证,确保服务质量符合预设标准。例如,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全民健身服务供应机构进行公正评价,促使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
2.6 数字孪生技术
-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模型与现实物理系统的同步,实时反映物理世界的状态、行为和变化。该项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①智慧健身场馆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体育场馆的虚拟孪生模型,在“人-机-物-环境”智能交互融合环境中,实现数字场馆对物理场馆的全面映射、模拟和优化[12]。通过建立场馆的数字孪生体,提供更多元和便捷的服务,简化入场游览、门票购买、场地预约等流程。②可视化健身记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个人的数字孪生体,整合用户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健身目标等信息,更好地发挥健身数据的价值,配合其他技术进行个性化健身指导。③虚拟现实健身。数字孪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创造更加逼真和沉浸式健身体验。例如,FITURE等公司开发的智能健身镜产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数字人健身教练,用户可随时获取专业的智能健身指导[13]。此外,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用户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例如在“BoxVR”这款VR游戏中完成拳击动作并与其他虚拟身份对战。
-
2.7 元宇宙技术
-
元宇宙技术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造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数字世界。在全民健身领域,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①扩展体育观赏的空间和维度。元宇宙让体育观众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场馆容量,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以360度全景甚至运动员视角观看比赛,营造逼真的临场感。虚拟空间中可以构建无限大的体育场馆,观众可自由选择观赛位置,从不同角度欣赏比赛,获得更好的参与感和更高的满意度,为体育赛事市场提供新的生长点。②提供更丰富的互动环境。元宇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的互动性。在虚拟环境中,用户不仅是被动的观众,还可以通过虚拟角色参与到比赛中并与运动员互动。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健身挑战、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并与全球用户实时互动和竞赛。通过元宇宙社交互动平台,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与其他观众交流,分享观赛体验,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③创设运动技能学习新场景。通过虚拟教练和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体育训练方案,在元宇宙中接受专业指导,提高运动技能,同时避免现实世界中的安全风险。例如,针对残障人士设计的适应性体育教学,可借助元宇宙中的虚拟教具保障特殊群体的学习便利,让学习者在没有实际风险的情况下学习各项体育技能[14]。
-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应用场景
-
在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技术基座后,需要从技术层过渡到应用层,分析其具体的应用场景(图1)。当前,需要瞄准新型数字化运动场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加快相关技术创新及先进体育科技的转化落地,引导与创造供给,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在场景实践中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迭代,创造并满足全民健身参与者的新需求和新体验。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全民健身应用场景具有以下特征。
-
图1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应用场景
-
(1)多样性。全民健身场景的多样性体现为其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这些主体在认知和需求上的差异性,促使不同技术和模式在不同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例如,信息技术赋能的线上体育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群众体育便捷服务,还能作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治理。
-
(2)迭代性。全民健身应用场景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场景不断涌现,而一些传统的体育服务方式可能逐渐被淘汰或被重新定义。例如,随着健身科技的发展,虚拟健身、在线健身课程等新型体育服务崭露头角,而传统的固定健身房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
-
(3)扩散性。全民健身应用场景是新技术发展与人民日益多元的运动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新技术、新服务的推广与应用通常以易于管理和控制的较小场景为试点,实践成功后进行更大范围的经验推广。例如,上海静安区的社区体育指导智慧服务配送效果良好,拟向全市推广。
-
(4)不确定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与全民健身的持续结合,决定了场景的不确定性。人们难以预知新技术对全民健身具体的影响领域和方向,需要在具体场景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错。此外,技术的过快融入可能会带来不确定的伦理性问题,因此需要准确识别新场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加以规制。
-
3.1 宏观层面:全民健身政府公共治理新场景
-
第一,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旨在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及公众共同参与,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通过新质生产力理念的融入和应用技术的推广,深刻变革“政-企-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发展。例如,贵州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云上贵州平台”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整合了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赛事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多项功能,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数据的实时共享以及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15]。相关机构能够系统采集并分析市民使用场馆、参与赛事及线上运动等体育行为数据,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运动开展情况,为体育部门制定发展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推动体育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提升市民的健身体验和整体健康水平。
-
第二,驱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助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体育服务供给的结构升级和流程再造,满足群众对高质量体育活动的需求,为全民健身运动注入新的活力。①体育设施使用新场景。前沿科技嵌入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能够显著提升大众健身体验。例如,深圳市建设的室外智能健身房为居民提供了智能化专业器材。这些器材采用太阳能发电,节能环保,居民只需扫描器械上的二维码,即可进行体质测试,建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并制定专属运动计划,有效调动居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16]。②体育场馆建设新场景。杭州体育公园通过绿色理念、数字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场馆建设与管理更加高效和智能化。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概念,使用环保建材协调生态恢复和水资源管理,实现生态与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BIM系统优化设计与建造流程,提高建设效率,减少资源消耗。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使项目在规划与施工阶段实现高效协调,降低错误率和返工率,确保工程高质量完成。在管理服务方面,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体育场馆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
3.2 中观层面: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组织新场景
-
第一,新技术驱动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新场景。新质生产力为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融合,全民健身活动正逐渐从传统的场地限定型向虚拟、互动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极大地提升了活动的可接入性和吸引力,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健身需求。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等部门主办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2024年共开展80项赛事活动,参赛人数达2 182万。2025年推出线上跑步比赛项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比赛过程中实时提供个性化配速指导;赛后基于运动数据分析生成配速稳定性评估报告,并针对个体薄弱环节推荐定制化训练方案。新质生产力的融入不仅创新了线上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模式,还对传统健身活动进行了改造。例如,河北衡水湖园博园设立的智慧健身步道,配备了智能互动大屏,整合了微信小程序和手机应用程序等数字技术。锻炼者可以在云端发起挑战,并实时将地面上的跑步成绩同步更新至线上平台的排行榜中,为市民的日常运动增添乐趣,开创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新场景。
-
第二,市场导向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新场景。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民健身活动发展更具前沿性和市场属性。例如,苏州酷约公司构建的“全景全息数字体育元宇宙文化平台”,通过“云跑·中国”赛事,成功实现了文化、居家与运动等元素在大众体育元宇宙中的共存及数据整合。这项技术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杯”云端定向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者能够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上海百年建筑的虚拟场景中,沉浸式体验数字体育的乐趣。类似的,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运动项目HADO,将游戏电竞的刺激内容与运动的身体要求相结合,要求玩家具备爆发力与耐力。参与该项运动需要佩戴AR头戴装置和腕带传感器,并根据战术进行走位、攻击、防御及闪避等多种技术动作。HADO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青年玩家社区,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增长点。综上所述,市场导向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新场景,是在新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到大众健身的新需求,并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将运动装备、健身软件与各类平台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新兴的组织形式推动了多元化的健身活动在户外与室内、有氧与无氧、单人与多人、休闲与竞技等各个领域的落地,逐步形成了一种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新业态。
-
3.3 微观层面:全民健身个人运动参与新场景
-
第一,助力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参与。新质生产力为全民健身带来了更新的理念和更先进的技术,为重点人群参与体育运动开拓新场景。①创设青少年运动新场景。新技术丰富了运动形式,与青少年感兴趣的电子游戏相融合,实现了在游戏中健身、在健身中游戏的创新模式。例如,Nintendo Switch推出的“健身环大冒险”游戏,实现了游戏与健身动作的同步,增强了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感和互动性。②创设老年人运动新场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全民健身器材的适老化功能升级加速。例如,以往商用的新型脊柱康复类产品开始在社区健身房、体育公园等场所亮相。这类产品配以关节范围指针,帮助老年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的控制,并通过显示屏呈现运动施力、运动控制等内容,方便指导者开具运动处方[17]。③创设残疾人运动新场景。新质生产力理念与技术的具体应用,极大地增加了残疾人的运动机会。例如,在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中,徐佳玲使用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仿生手点燃火炬。此类仿生假肢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还可被用于跑步、攀岩、游泳等多种体育运动。将这些技术进行群众性转化,可以更好地普及无障碍体育设施和服务,确保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的便利性和平等性。
-
第二,促进个人全民健身新质体验。随着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运动健身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运动健身行业整体呈现出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①硬件的智能化创设个人运动新场景。新型智能运动健身产品综合搭载光敏、声敏、压敏等多种传感器方案,能够跟踪捕捉用户运动表现和运动姿态等信息,并依靠算法与运动科学的深度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反馈。例如,当下家用健身器材的首选,已由原先的“三大件”——跑步机、单车、划船机,转变为“三小件”——筋膜枪、瑜伽垫和健身魔镜。此外,小米公司推出的智能哑铃、智能拳击设备,以及Keep公司推出的智能单车等,让人们在家中就能完成全面的智能健身训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软件的智能升级创设个人运动新场景。个人的智慧化健身生态需要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移动端的智能运动App为用户的线下健身行为和线上健身服务提供了连接的桥梁。这些App通过提供丰富的在线健身课程、社区互动平台和直播等功能,在帮助新用户开始健身和促使老用户持续锻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咪咕App应用虚拟数字人发起体育云教学,还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并利用用户运动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以提高锻炼的效率和效果。
-
4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实践进路
-
4.1 航向指引: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
-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8],为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航向指引。第一,崇尚创新,放大新质生产力的带动效应。新质生产力的要义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这与全民健身战略中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高度契合。应以科技为杠杆,推动技术、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政策机制的全面创新,提升全民健身的整体效能和用户体验。第二,注重协调,合理配置全民健身资源。在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指导下,全民健身的资源布局得以更加协调。通过推动城市体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激活农村体育资源,实现城乡体育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公共体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建立城乡体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享成果的协调局面。第三,倡导绿色,树牢全民健身的低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9]这为全民健身坚守环保底色和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指导。一方面,推动绿色体育设施建设,采用环保材料与清洁能源方案,利用物联网等技术简化管理、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助力绿色体育活动创新,如利用元宇宙技术为群众体育赛事提供环保、高效且安全的替代方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占和碳排放量。第四,坚持开放,拓展全民健身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全民健身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将中国的全民健身经验推向全球,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五,推动共享,促进全民健身的广泛参与。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民健身成果应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确保健身设施和服务覆盖所有社区和人群。
-
4.2 智慧转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促进全民健身科技创新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最直接、最显著的带动作用就是驱动体育科技创新。第一,深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机制。全民健身领域的科技创新需要兼顾科学性、娱乐性和大众参与度。应加强行政部门、科研组织、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和论坛,探讨全民健身领域的科技进展、技术转化及发展方向。同时,提高市场创新主体的地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重点体育企业。第二,拓展供需适配的场景生态。全民健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产业领域交叉的特点,是促进各类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验证并优化的理想平台。应加大既有场景的拓展融合和数据开发力度,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孕育更多全民健身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以场景创新牵引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创新,促进数字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第三,加快科学技术的实践性运用。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运动设备的智能化转型,如智能体育场地预约系统、智能化运动记录收集系统等全民健身服务的创新,以及数字化融入的全民健身器材、智慧步道等传统运动形式的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运动模式,如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的线上健身活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虚实结合运动方式、利用数字人互动的体育教学以及未来脑机接口技术介入下的新运动方式等。进一步激活全民健身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加大数字化融入力度,推动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结合,共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
4.3 基础夯实:加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全民健身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新型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包括智慧体育公园、数字体育管理系统、各种智能体育设备等。第一,赋予新型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更宽的连接。新时代的全民健身不仅依赖于物理的健身场所,更依赖于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和高速传输。通过提升连接质量,智能体育设备能够利用高速网络实时传输数据,而数字体育管理系统则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大量用户数据,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健身服务。为此,需全面提升带宽能力,加速推进5G和未来6G网络的建设,提升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率,确保智能体育设备能够实时互联互通。此外,还需提升网络稳定性,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增强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健身设备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赋予新型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更强的算力。新型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一方面,需要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通过高效的算力调度,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确保每个社区和健身中心都能获得充足的计算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进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全民健身数据分析和不断变化的全民健身场景需求。通过存算一体化设计,增强计算与存储的协同效应,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赋予新型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更高的智能。通过提升智能水平,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健身体验。要进一步推广智能化健身器材,如智能跑步机、智能健身镜等,这些器材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反馈。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健身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和科学的运动指导。还要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智能设备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升其互动性和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主动识别用户需求并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和高效的健身服务。
-
4.4 动力支撑: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全民健身人才供给体系
-
人才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且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人才主体资源。第一,优化全民健身人才培养策略。新型全民健身人才的培养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产教融合[21]。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设备,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熟练操作新型体育设备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高等院校应积极引进企业人才作为教学补充,促进体育学科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的基本匹配。此外,体育教育政策和人才培育计划需提升学科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根据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第二,改善全民健身人才结构与空间布局。在人才结构方面,应吸收具备跨学科视野、懂现代化管理、善于利用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在人才布局方面,需推动全民健身人力资源区域均衡分布,特别是增加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人才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第三,建立全民健身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在人才评价方面,应将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创新思维、科技应用、跨学科融合等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与既有的体育知识、培训教学、专业训练等能力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新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例如,高素质的体育科技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还应精通生物力学、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知识,以便开发出更科学有效的全民健身产品。在人才激励方面,应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全民健身领域前瞻性、基础性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同时,需系统完善新型全民健身人才引进、培育、留用、评价的全过程保障政策,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
5 结束语
-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正日益成为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对全民健身的赋能效益,本研究对其理论、技术、应用场景及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当前政府公共治理、体育活动组织及个人运动参与等领域出现的新场景,需从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供给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以加快发挥并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全民健身的带动作用。未来,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全民健身的新场景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因此,需要通过加速相关技术创新及先进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引导和创造新的供给,并在场景实践中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迭代,从而更好满足全民健身参与者的新需求,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4-10-1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4-02/01/c_1130071035.htm.
-
[2] 陈丛刊,刘云秋,梁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纾解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1.
-
[3] 潘磊.科技助力全民健身:智能穿戴设备对大众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5):84.
-
[4] 宋雅馨,余兰芳.元宇宙技术赋能全民健身的内在逻辑、风险及防控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2):110.
-
[5] 徐伟康,林朝晖.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0):9.
-
[6] 冯俊翔,郑家鲲.数字技术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负效应的形成与消解[J].体育学刊,2024,31(1):29.
-
[7] 冯靖媛,李荣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逻辑理路、现实样态与践行方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1):64.
-
[8] 邵雪梅,段娟娟,赵亮,等.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检视与纾解方略[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1):10.
-
[9] 吴彰忠,钟亚平,周易文,等.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模型构建[J].体育学刊,2023,30(6):40.
-
[10]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EB/OL].(2024-08-15)[2024-10-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8/15/c_1130192011.htm.
-
[11] 傅潇雯.数字体育蓬勃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N].中国体育报,2024-05-27(2).
-
[12] 高奎亭,陈家起,房蕊.数字孪生体育场馆的体系架构、现实障碍与推进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25.
-
[13] 郭江浩.技术·伦理·法律:虚拟数字人在体育领域应用的三重考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5):131.
-
[14] 郭江浩.内涵、应用与展望:迈向“元宇宙”的在线体育教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1):11.
-
[15] 王晓萍,黄易.全民健身捷足先登智慧体育开疆拓土:贵州体育大数据“十三五”发展综述[N].中国体育报,2020-12-22(4).
-
[16] 李洋,季芳.丰富运动场景服务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助力体育高质量发展:下[N].人民日报,2024-04-09(15).
-
[17] 丰佳佳.健身器材适老化改造需精耕细作[N].中国体育报,2022-12-26(7).
-
[18]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J].东南学术,2024(2):52.
-
[1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支部建设,2024(8):4.
-
[20] 布特,苏立德,郑澜.体育新质生产力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3):280.
-
[21] 黄谦,史浩男,王启隆,等.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50.
-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与实践遵循。为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对全民健身的赋能效益,围绕其理论内涵、技术基座、应用场景及实践进路展开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全民健身兼具“新”与“质”的深刻内涵,并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主要特征;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的技术基座包括5.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及元宇宙等关键技术,并延伸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从宏观公共治理、中观活动组织、微观个人参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提出,应以新发展理念为航向指引、以科技创新转化为智慧赋能、以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以新型体育人才供给为支撑的实践进路,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productivity state in line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new productivity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follow-up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In order to fully stimulate the enabling benefits of new productivity to national fit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echnical bas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tional fitness empowering new productivity ha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new” and “quality”, and presen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the technology base of new productivity empowered by national fitness includes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5.5G,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blockchain and meta-universe, and extends specific application scenarios, which can be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macro public governance, meso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micro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course guidance, transfo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intelligent empowerment,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the practical approach with the supply of new sports talents, so a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