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题的提出
-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与多种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如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胆囊疾病、骨关节炎、肿瘤等[1]。肥胖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2025世界肥胖地图》[2]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25.48亿成年人超重和肥胖(BMI≥25),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9亿人,超重和肥胖率上升到50%;其中肥胖(BMI≥30)成年人口数量将从2010年的5.24亿增加至2030年的11.3亿,增幅超过115%[3]。我国当前正面临双重疾病负担的严峻考验,“未富先胖”的流行病学特征不仅加剧了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压力,对人口质量红利、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是构成严重威胁。为此,2024年6月,我国十六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开创了慢性病防控新模式。此政策突破了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的碎片化局限,构建起覆盖全人群(从孕产妇到银发群体)、全周期(预防—筛查—干预—管理)、全要素(政策、科技、产业、文化)的立体化治理体系[4]。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治理思路上,由“治已病”转变为“促健康”,更加注重提前预防;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在技术方面,开创了数字化精准干预的智能模式,让健康管理更科学高效。这种系统性的政策创新,不仅给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还给学术界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如何科学评估体重管理政策在当下社会的价值,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虽然已有研究成果奠定了体重管理政策的理论基础,但还存在不足。一是政策分析维度单一。如聚焦经济效益测算[5],而缺乏对政策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的系统考量。二是技术治理研究滞后。如主要关注健康大数据的采集应用[6],而对于AI算法、元宇宙健康等新技术、新场景回应较少。三是国际比较不足。多简单借鉴欧美个体责任范式[7],未能充分阐释在中国制度优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这些理论空白,导致我们的政策评估不够系统,难以满足健康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
“体重管理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尝试,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国家的健康生产力。本文聚焦“体重管理年”的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一方面为政策完善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探讨数字时代的健康治理如何在效率和公平、创新和安全、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
2 “体重管理年”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
“体重管理年”政策是我国为应对慢性病负担加剧与健康治理现代化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制度创新。该政策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公共卫生干预模式,形成了一个全人群、全周期的综合性治理体系。该政策创新,既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大方向,又适应了数字时代技术变革的新需求,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新模式。
-
2.1 内涵解析
-
2.1.1 治理主体协同:构建多元共治网络
-
在治理主体方面,该政策打造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协同网络体系。具体来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十六部门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同时把健康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传导链条。社会组织与基层社区则发挥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功能,如社区健康指导员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健康服务的普及性提升到了新高度。这种多元共治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体系的封闭性,实现了健康治理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
2.1.2 四维政策工具:分类施策与协同增效
-
政策工具方面,构建了节点型、权威型、财富型、组织型[8]四维工具包。第一,节点型工具借助立法方式来制定严格的约束标准,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等,这些文件一起构成了“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政策框架,涵盖了预防、教育、诊疗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了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实施。第二,权威型工具通过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职责、扩展社区医生的健康管理权限,以及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激励,间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生在体重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第三,财富型工具打造了一个健康行为激励系统。试点城市金华市推出了“步行换积分”活动。市民通过“一码通”平台,把步行积累的积分转换成“碳积分”。这些“碳积分”能换一张免费的公交车票。在后续活动中,金华市还将升级“一码通”平台,把轨道交通、绿色公交、共享单车、连续步行通道等出行方式连通起来,整合健康管理行为数据,让每一个爱运动的市民都能从“体重管理年”行动中获益。第四,组织型工具重新搭建了健康服务的供给网络。它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场所都配备体重秤,有条件的还可以配置体成分仪。同时,扩大健康社区的覆盖范围,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健康环境设施。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员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以上四类工具的协同使用,有助于提升干预效果、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
2.1.3 全周期覆盖:分阶段精准干预策略
-
“体重管理年”活动以孕产期至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分阶段干预为框架。孕产期:通过孕前营养干预、孕期增重监测及产后体重滞留管理等措施,来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强化体格生长监测和科学喂养指导,培养早期健康习惯。儿童青少年:在学校推行身高、体重、腰围动态监测,对超重肥胖学生实施“一减两增、一调两测”。成年职业人群:推进健全职工健康档案,鼓励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开展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等,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老年人群:加强体重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学习老年人体重管理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健康养老水平。除此之外,还加强了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完善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有效利用。加强体重状况监测,及时掌握人群体重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指导各地开展重点人群体重管理。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
-
2.1.4 科技赋能治理:全流程数字化嵌入
-
在“体重管理年”活动中,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推广智能监测技术。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追踪个人的BMI、运动量和饮食数据,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并接入医疗机构的数据平台,实现体重异常风险预警。第二,开发AI减重模型。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用户的个人行为,生成个性化的膳食和运动方案。第三,搭建“互联网+体重管理”平台。整合BMI计算器、饮食记录App等工具,提供在线健康评估、中医体质辨识和远程诊疗服务,方便民众随时管理自己的健康。第四,推动健康产品创新。鼓励企业研发低脂食品和体感互动健身器材等科技产品,构建一个从监测、分析到干预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让健康管理更加科学和便捷。
-
2.1.5 生态网络构建:多维度社会支持体系
-
社会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十六部门联手把体重管理融入健康学校建设(如推动“每天一节体育课”)和各单位的健康促进活动中,打造跨领域的资源整合治理模式。第二,优化社区健康生态。开放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如鄂尔多斯市“阳光体育”工程、杭州市“校园健身”活动),推广健步走和八段锦等低门槛运动项目,组织社区健康宣讲活动,打造“15分钟健身圈”等健康生活场景。第三,着力提高家庭的参与度。推广“三知一管”的家庭健康管理方式,也就是让大家知晓健康的标准、了解身体的变化、掌握健康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科学干预。同时,发放“一秤一尺一日历”实用工具包,鼓励大家把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生活。第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支持体系。医疗机构开设专门的体重管理门诊,如安徽省就有60多家公立医院设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同时,基层卫生机构也提供签约服务。以上机构能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其中还融合了针灸、治未病等中医实用技术。第五,推动社会机构协同。引导餐饮企业推广低脂健康食品,并通过媒体宣传“三减三健”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生态网络。
-
2.2 时代价值
-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重管理年”政策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进入了系统革新阶段。这一政策创新,一方面是对慢性病防控模式的突破性尝试,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回应。通过打造健康治理体系、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融合科技与人文多重视角,“体重管理年”政策凸显了多方面的时代价值,为人类健康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
-
2.2.1 公共卫生治理的模式重构:从疾病应对到全民健康
-
“体重管理年”政策的关键思路是促使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从“事后治病”到“提前预防”的转变。不同于传统医疗体系往往聚焦于疾病发生后的救治[9],该政策通过打造一个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把干预提前到了风险萌芽期。社区可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能动态追踪健康档案,从而形成“筛查—预警—干预—评估”的闭环管理。在医疗机构中,推动建设代谢性疾病的多学科诊疗中心,让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深度结合。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把健康管理从零散的个体行为变成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也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历史性跨越。
-
该政策的优势还在于,它能解决健康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乡健康指导员队伍相互配合,普及基本健康服务,以及用远程医疗平台覆盖更广泛区域,可有效缩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特别是为儿童、老年人、孕妇这些特殊群体量身定制健康方案,让健康公平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这种充满包容性的治理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健康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推动产业变革和释放健康生产力
-
“体重管理年”政策通过健康经济的链条式反应,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在供给方面,智能穿戴设备、AI健康管理平台、精准营养食品等新兴产业将飞速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从传统医疗服务向数字化、个性化方向升级[10]。医疗级传感器、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不仅能让国产产品更快地替代进口产品,还能催生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健康科技企业。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体育消费、健康旅游、智慧养老等新产业将迎来大发展,从而形成消费升级和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
该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通过加强青少年肥胖干预、推行职场健康管理等方法,明显改善劳动者(未来劳动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发挥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
-
2.2.3 社会文明的深层变革:健康价值观的重塑
-
“体重管理年”政策的实施,将重构社会对健康和身体的认知范式,并推动社会审美观念向科学健康方向转变。通过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将“健康体重”理念融入社区教育、媒体传播和公共空间设计中,逐步打破“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功能健康的全新价值观念。
-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将健康行为融入社区治理,政策巧妙地把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社区健康场所的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共享,以及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健康行动,不仅改变了基层自治的实践方式,还培养了“健康公民-责任共同体”的新型社会关系。这种治理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了现代社会的集体行动问题,为建设健康型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
-
2.2.4 科技创新的范式突破:数字健康生态的全球引领
-
该政策将促使健康科技从单纯的应用工具升级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健康治理模式。通过整合生物传感、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建立一个涵盖“监测—诊断—干预—评估”全流程的智能健康管理架构。植入式监测设备的微型化突破,使连续健康追踪融入日常;人工智能诊疗系统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决策模型,让精准医疗普惠基层[11];元宇宙技术则突破物理限制,创造虚实交融的健康促进场景,重新定义预防医学的时空边界。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能改变健康服务方式,还能让我国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在数字健康标准、数据伦理框架、智能设备认证等领域,中国方案将成为国际共识的重要参考,为全球健康科技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系统化推进路径。
-
2.2.5 生态文明维度的协同增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赋能
-
借助政策创新,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健康得以协同共进,从而开辟出一条“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在膳食优化方面,推动饮食结构向更营养、更低碳的方向转型,既提升国民体质,又缓解畜牧业生态负担;在绿色出行方面,通过激励机制将步行、骑行等健康出行方式转化为城市减排的新动力;在公共空间方面,智慧化、生态化的健身设施让城市绿地兼具碳吸收和健康促进的双重功能,打造健康与生态相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这一创新模式深刻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使个体的健康选择自然转化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动能,形成“人养环境、环境养人”的良性循环。
-
这种协同增益效应在新型城镇化探索中将凸显独特价值。通过深度融合居民健康数据与城市管理系统,政策构建出“人体代谢—社区代谢—城市代谢”三重循环体系。比如,社区食堂的精准供餐模式可减少食物浪费;智能灌溉系统可依据居民运动热力图,动态调整居民高频活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如灌溉次数),保持植被茂盛,从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与美丽中国建设在实践中有机融合。
-
3 “体重管理年”实施的核心措施
-
要有效落实体重管理政策,就需要搭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社会共治、国际引领”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这既是我国健康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全球健康转型和技术变革趋势的积极呼应。通过政策工具、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本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能自我进化的健康治理生态系统,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3.1 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治理迭代
-
健康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将重塑公共卫生服务的底层逻辑。生物传感技术的突破将推动健康监测从离散化向连续化跃迁。同时,微型化、精准化智能设备的出现,实现了对代谢指标的动态追踪,使得疾病预警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前的“事后追溯”到现在的“实时干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多维生物信息与行为数据,算法系统能够生成动态适配的干预方案,从而推动健康服务从“千人一面”走向“一人一策”,催生出个性化和定制化健康管理模式。
-
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体现为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智能诊断系统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新动力,AI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的先进技术融合,能够大幅提升代谢相关疾病早期识别的准确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构建起健康数据的安全流通网络,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展现数据的价值;数字孪生技术则让城市健康规划具备模拟推演功能,进而为健康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决策支持。这种技术集群开展的协同创新活动,使健康管理完成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模式转变,进而形成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慧治理体系。
-
3.2 产业变革构建经济支撑体系
-
健康产业的生态重构为政策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食品工业将步入从营养强化到精准定制的转型阶段,智能制造技术助力个性化膳食解决方案实现规模化应用,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重新塑造大众饮食文化。运动科技领域将会呈现“硬件+内容+服务”融合创新的新形态,智能健身器材与虚拟教练系统的结合,将使科学运动突破时空限制,重塑居家健身场景的价值。健康服务领域有望发展形成梯度化服务供给体系,其中,社区健康驿站与专科医院的合作将起到关键作用,既保障基本健康服务的便捷性,又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健康需求。
-
产业创新的协同效应将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健康产业园区的集群化推进,能够促进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与市场应用的有机融合,进而造就一个创新要素集聚的生态系统;健康消费文化的认同感一旦形成,将会成为市场结构变革的一大推动力,以及那些被认证为健康产品与服务所催生出的品质溢价,会倒逼供给侧进行系统性改革。这一产业生态的不断转型升级,必将成为健康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动力。
-
3.3 社会共治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
基层治理创新将会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健康积分制度通过行为激励与资源兑换的机制设计,激励个体履行健康责任,从而有助于达成优化社会治理环境的目的。体育教育的课程革新和评价体系重构,既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新生代群体,也会在青少年心底播下终身健康的种子。
-
在家庭健康管理方面,代际传递效应将会显现。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正促使健康行为从个体的自我约束迈向家庭的协同治理,祖孙三代共同参与的健康挑战模式,在提升个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家庭的社会功能。在治理体系的构建中,社会组织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培养专业的健康指导员和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促使科学健康知识穿透社会圈层,形成持续传播效应。这种多元共治格局不仅继承了“治未病”的传统智慧,还显著创新了现代社会的动员机制。
-
3.4 全球引领塑造健康治理范式
-
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领域将开创知识谱系变革的先河。通过系统性输出数字健康标准,我国将逐步完成从技术应用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健康治理的创新将引发国际合作模式的变革,智能健康等普惠技术的跨境落地,将极大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中医药体重管理方案的国际认可,不仅将拓展传统医学的现代应用场景,更有助于健康文化的多元对话。
-
在全球治理层面,我国倡导的全民健康数字化蓝图,为破解健康资源分配难题提供了崭新范式。其中,政府引领下的多部门联动机制,以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所产生的驱动力,还有健康公平的深入实践探索,都将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参考。而这种蕴含独特治理智慧的全民健康数字化理念的全球传播,既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实质性内涵。
-
3.5 制度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
健全的政策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后盾。法律框架的与时俱进将会明确新兴业态的权责边界,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专业人才队伍的梯队化培养,为健康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财政投入的结构性优化更能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
-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彰显出政策的适应性。运用信息技术为区域健康助力,打造分级联动的服务网络;系统规划城市健康空间,将健身设施、健身公园、公共体育场地、绿色廊道与社区服务有机整合,旧厂改造等就是典型例子;创新特殊群体健康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定向服务与包容性设计,突出健康公平这一核心理念。这种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确保政策在不同地域与群体间实现效益最大化。
-
3.6 文明转型孕育健康新生态
-
健康管理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文明形态的演进。随着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一种新的健康文化将被催生;区块链技术打造的行为激励体系,能够赋予健康自律以稳定的外部驱动力,使其可以长久保持;而全民数字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望从根源上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方式。如此,个体与集体形成了良性互动,必将孕育出以健康为核心的新型社会契约关系,为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格局之中,中国方案必将彰显健康治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价值。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健康促进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这些实践智慧既体现着独特的制度创新,又蕴含着普遍通用的价值理念。当健康成为衡量文明演进的关键标尺,体重管理便不再局限于身体规训的范畴,而是升华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实践方式。
-
4 风险与挑战
-
4.1 认知性挑战:健康认知的结构性失衡与传播困境
-
体重管理政策的实施面临公众健康素养分化的深层矛盾,这一问题源于社会不同群体对科学健康理念接受度的明显差异。城乡之间、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健康知识储备鸿沟巨大,农村地区及老年群体对体重管理的科学认知普遍滞后于城市中青年群体,导致健康干预措施在不同地域和年龄层的覆盖效能失衡[12]。部分社会群体对体重管理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认知层面,过度依赖短期减重手段,如极端节食或药物干预,忽视生活方式整体调整的长期价值[13]。这种认知偏差在弱化政策干预可持续性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如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社交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使科学健康理念推广面临复杂形势。网络平台存在大量未经核实的减肥偏方、商业营销内容及审美异化信息,更有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大肆渲染“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观,引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肥胖焦虑。某些传统文化观念也给政策实施设置了障碍,如部分地区存在“肥胖象征福气”的旧有认识,让科学体重管理理念在基层推广时遭遇文化阻碍。认知结构性失衡不仅干扰了个体健康行为的自主选择,还有可能引发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健康资源分配矛盾,进而对政策实施的公平性与普惠性造成威胁。
-
4.2 技术性挑战:智能治理的伦理困局与数字鸿沟
-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虽然为体重管理提供了精准化工具,但也暴露出新的风险。在算法决策机制中隐藏着的偏见,可能加剧健康服务获取的不平等现象。比如,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AI模型可能忽视边缘群体的健康特征,导致针对农村居民或特殊体质人群的干预方案缺乏适配性,进一步扩大健康服务差距[14]。由于智能设备价格不菲,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从而无法享受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显著。健康信息采集边界的模糊化引发隐私保护危机。体重管理平台对个体运动轨迹、饮食记录、网络购物等敏感数据的持续收集,存在被商业化滥用或泄露的风险,而现行法律对健康数据权属的界定尚未明晰[15]。在健康管理领域,因技术依赖导致的异化现象不容忽视。当下,部分人群正在遭受“数据焦虑”困扰,他们将大量精力放在体重指标的数字变化上,却忽视了自身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此外,智能设备在适老化方面存在不足,如界面复杂、反馈机制单一,无法契合老年群体对操作便捷性的需求,可能催生新的数字鸿沟,导致老年人在技术赋能浪潮中遭受更严重的边缘化。
-
4.3 产业性挑战:市场生态的规范缺失与结构性矛盾
-
健康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凸显了监管体系适配的滞后,新兴业态的规范缺失导致市场乱象频发。智能穿戴设备、代餐食品等领域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部分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虚假宣传,如夸大体脂秤的医学诊断功能或代餐粉的营养价值,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16];在服务领域,预付消费模式风险凸显,健身机构“跑路”事件不断出现,引发大量消费纠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对健康服务市场的信任度。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生态环境规范存在严重缺失,也凸显出监管体系升级建设的紧迫性。
-
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空心化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高端生物传感器、医疗级芯片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转化链条存在梗阻[17]。区域间产业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健康经济在地理上的分化,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技术优势催生出产业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人才储备与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其健康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除此之外,在传统产业向健康领域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盲目跟风、炒作概念,却忽视产品创新,导致市场供给与真实需求错配、资源浪费与低效竞争并存。
-
4.4 国际性挑战:全球治理的规则博弈与文化壁垒
-
中国健康治理经验的国际推广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国际标准体系的技术壁垒制约国产健康设备出海进程,如欧美主导的医疗设备认证体系抬高市场准入门槛,迫使企业承担高昂的合规成本[18]。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国内企业的运营风险。同时,不同国家对健康数据主权的要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阻碍了全球化健康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
文化差异使得传统健康方案被广泛接受存在难度。如中医药减重技术在国内实践成果突出,但其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难以契合以生物医学为主导的国际认证框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推广进程。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了挑战,部分西方媒体对我国的健康治理成果存在误读,仅将其简单归结为“政府强制干预”,却忽视政策背后“社会共治”与“科技创新”的协作关系。此外,全球健康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关键领域缺乏充足的高端人才储备,尤其是兼具医学知识、体育运动技能、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削弱了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方面的话语权。
-
4.5 系统性协同挑战:治理机制的梗阻与效能衰减
-
跨部门协同的实践效能与制度设计目标存在巨大落差。卫生、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虽建立了联合行动机制,但条块分割的行政惯性导致政策执行碎片化,如学校健康课程与社区干预项目未能形成内容衔接,破坏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性[19]。基层执行能力在不同区域存在失衡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落地的难度。经济发达地区能迅速搭建起数字化健康网络,让健康服务驶入“快车道”;而偏远地区由于财政资金和专业人才匮乏,健康服务仍较为落后,难以跟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
财政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亟待提升。传统资金分配模式存在路径依赖,部分项目因过度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服务,导致健康小屋、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20]。此外,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的引导功能存在缺陷,对短期绩效指标的关注度过高,而忽视对社会效益的评估,可能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引发形式主义倾向。不仅如此,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一方面,社会组织由于准入限制和资源约束,难以深入参与健康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大多局限于捐赠行为,尚未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格局。
-
5 发展与对策
-
5.1 认知提升工程:构建全民健康素养培育体系
-
针对健康认知的结构性失衡,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教育网络。首先,将科学体重管理课程系统化地嵌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增设营养学、运动科学等模块,通过情景模拟强化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养成[21]。其次,在创新健康传播模式方面,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提供权威认证、新媒体共同参与的科普传播矩阵。例如,与权威医学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制作系列短视频课程,同时借助算法推荐技术,实现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推送。对于农村地区和老年群体,则以方言讲解和案例演示等简单易懂的形式进行健康宣讲,有效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再次,启动社会文化重塑工程,联合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健康新范式,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多元化身体形象,通过公共艺术展览解构“以瘦为美”的审美霸权[22]。最后,在基层治理领域,广泛应用参与式健康议事厅制度,邀请居民共同制定社区健康公约,将科学理念有机融入本土文化语境,从而推动健康认知顺利提升。
-
5.2 技术治理优化:构建伦理化数字健康生态
-
为破解智能治理的伦理困局与数字鸿沟,需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框架与普惠机制。首先,强制推行健康算法审查制度,要求技术供应商披露核心参数决策逻辑,并组建由医学、法学、伦理学专家构成的跨学科审查委员会,定期评估算法公平性。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开发适老化智能终端并配套人工辅助服务,如设计语音交互式体脂秤与简化版健康App界面[23];设立特殊群体技术适配专项基金,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智能设备租赁补贴。在数据安全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健康数据治理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分级授权与匿名化处理,明确数据权属与商业化利用边界[24]。其次,构建新型的人机协作管理架构,培育健康数据解读师职业群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技术指标的医学意义,避免陷入“数据焦虑”困境[25]。与此同时,在科研机构设立技术社会学研究岗位,持续监测技术应用的社会效应,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健康的核心价值。
-
5.3 产业生态重构:健全市场规范与创新协同机制
-
应对市场生态的规范缺失与结构性矛盾,需构建全链条产业治理体系。创新市场治理工具,搭建健康消费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测预付式消费异常波动,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与保证金制度[26]。针对产业链空心化问题,组建国家健康产业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资源,设立生物传感器、医疗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通过“揭榜挂帅”式研发激励机制[27],尽早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行区域产业梯度培育计划,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打造健康经济示范区,借助飞地经济模式促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并配套建设区域性健康数据中心与物流枢纽。与此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健康化转型,制定建筑、交通、食品等行业的健康影响评估标准,引导企业将健康价值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之中。
-
5.4 国际突破战略:推动标准输出与跨文化对话
-
为应对全球治理的规则博弈与文化壁垒,需构建立体化国际协作网络。启动“健康技术标准突围计划”,在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发挥主导作用,如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数字健康认证互认体系,推动国产设备检测结果全球认可。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开设中医减重体验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针灸、药膳等传统疗法的科学原理,构建传统医学现代化阐释学术体系。而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实施国际健康学者交流计划,同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专家参与中国健康治理实践。深度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机制改革,发起发展中国家健康技术转移倡议,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建设合作示范区,输出社区健康管家、积分激励等特色模式。此外,建立智库舆论引导体系,系统性阐述中国政策中“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运行逻辑,增强国际话语权。
-
5.5 协同治理赋能:优化制度设计与执行效能
-
想要破除系统性协同障碍,构建现代治理赋能体系是关键。首先,研发政策协同智能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任务清单与绩效联考机制[28]。实施基层治理能力跃升工程,构建“理论培训—实践指导—效果评估”闭环,如为偏远地区基层干部定制数字化健康管理培训课程,并派遣专家团队驻点指导[29]。其次,革新财政投入方式,打造以健康绩效为核心的资金分配模式,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布局社区健康项目。再次,重塑考核评价体系,引入全过程健康影响评估工具,并把慢性病发病率、健康行为养成率等长期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遏制形式主义滋生。最后,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放宽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限制,建立企业健康责任认证体系,对积极参与员工健康管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社会参与”的良性生态。
-
6 结束语
-
“体重管理年”政策是中国健康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在慢性病防控模式上实现了突破,也深刻回应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将体重管理从个体健康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政策重塑了健康治理的基础逻辑,激发了各方主体的协同作用,融合了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重构公共卫生治理模式,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推动社会文明的深度变革,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再到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增益,这一政策为人类健康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实践范例。
-
但我们也要正视当前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认知、技术、产业、国际、协同治理等挑战,通过构建立体化认知提升体系、技术治理伦理框架、产业治理新模式、立体化国际突破战略和现代治理赋能体系进行积极有效应对,确保政策可持续发展。未来,“体重管理年”政策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驱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健康治理现代化迈向新高度,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健康维度的新内涵。
-
参考文献
-
[1] MOHAJAN D,MOHAJAN H K.Obesity and its related diseases:a new escalating alarming in global health[J].Journal of innovations in medical research,2023,2(3):12-23.
-
[2]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World obesity Atlas 2025[R].London:World Obesity Federation,2025.
-
[3] 钱婧,李萍,许林鑫,等.全球肥胖流行病学特征与诊断标准革新:现状争议与未来方向[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5,25(6):359.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4-06-06)[2025-03-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9543.htm.
-
[5] GARCÍA C J.Economic impact and policies for the obesity pandemic in emerging economies[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25,85:1949.
-
[6] KHURSHID A,SARKAR I N.The health data utility and the resurgence of 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s as a national resour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25,35(5):964.
-
[7] 韩旭,王莉军,郑明,等.我国智慧医疗核心政策分析及国际经验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5,46(1):9.
-
[8] HOOD C C.The tools of government[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UK,1983:21-81.
-
[9] 梁昊.针灸推拿在传统医疗体系应用中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6(3):94.
-
[10] 冯文猛.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新经济导刊,2023(8):7.
-
[11] 冯孜骏.“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养老”的路径研究[J].智慧中国,2025(2):60.
-
[12] 江光荣,李丹阳,任志洪,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报,2021,53(2):182.
-
[13] 王萍,毛群安,陶茂萱,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43.
-
[14] 段嘉琦,沈克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动力构成与实践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10.
-
[15] 张昊.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
[16] 王锐,刘一阳.中国数字健康产业的生态格局及发展[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5,4(1):122.
-
[17] 刘伟,高华华,聂蕊.新时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桎梏与纾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11):28.
-
[18] 邓锦欣,杨永,张瑛,等.模拟教具在高血压并发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内科,2024,19(6):664.
-
[19] 吴天星,曹旭东,毕胜,等.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重大慢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OL].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16[2025-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77.TP.20250127.0926.008.html.
-
[20] 杨沁平,徐璐璐,黎衍云,等.上海市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成效[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9):1156.
-
[21] 潘飘熠,张懿.医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5,23(4):289.
-
[22] 王露.新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2.
-
[23] 钟仁耀,王怀月.城市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探索,2023(3):90.
-
[24] 李楠,师庆科.基于区块链的区域医联体数据共享:架构、安全与协同机制[J].中国数字医学,2025,20(5):26.
-
[25] 肖婧莹,时娟.价值共创与价值共毁:数字技术嵌入下的健身实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5,39(1):18.
-
[26] 李攀锋.财务视角下基差贸易风险防控体系构建[J].中国电子商情,2025,31(8):67.
-
[27] 姚树洁,陈锡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挑战与战略[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9[2025-03-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50224.1102.002.html.
-
[28] 韩松,杨思磊,陈宗科.基于量子区块链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安全保障的研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16.
-
[29] 张嘉信,谭志刚,谭清文.数字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代化研究:以湘渝黔邻际古村落为例[J/OL].体育学研究:1-21[2025-03-22].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50417.001.
-
摘要
在慢性病负担越来越重、健康治理迈向数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2024年我国启动了“体重管理年”行动,体重管理从个体健康提升为国家政策。“体重管理年”政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其通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科技创新嵌入及社会支持性环境重构等,实现了公共卫生治理模式的重新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充分发挥、社会文明的深层变革、科技创新的全球引领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增益,不仅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制度创新的中国方案,也为全球健康治理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但政策实施还面临认知、技术、产业、国际及协同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应着力构建立体化认知提升体系、技术治理伦理框架、产业治理新模式、立体化国际突破战略和现代治理赋能体系,以有效推进政策落地。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digital stage of health management, China launched the “ Weight Management Year” campaign in 2024, and weight management was upgraded from individual health to national policy. The policy of “Year of Weight Management”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whole life cycle health management, the embedd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supporting environment, it has realiz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model, the full play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global guid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ynergistic gai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not only provides a Chinese schem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or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but also contributes Chinese wisdom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However,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ill faces challenges in terms of cogni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ternational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cognitive improvement system, 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a new model of industrial governance,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national breakthrough strategy and a modern governance empower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promote policy implementation.